2025年暑假,康复科学学院团总支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,以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为主题,聚焦红色传承、健康服务、多元融合等专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学子们以上好“一堂康复技能实践课” 和 “一堂博爱塑魂思政课” 为目标,在红色传承中悟初心、强信念,在健康服务中练本领、践使命,将专业所学融入多元融合的社会服务,厚植爱国情、砥砺强国志,用康复作为书写青春担当。
赓续红色基因,让信仰在实践中扎根
各团队将红色教育融入实践,让红色精神浸润心灵。“微光筑梦”支教团在金丝峡镇中心小学,通过蒸窝窝头讲红军奋斗史、制“马兰纸”忆延安岁月、做航船模型传理想信念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。“心之翼”双心康复服务团在南京社区开展“党旗映歌声”活动,听老人讲峥嵘岁月、共唱红歌,以红色记忆凝聚奋进力量。“格桑花开融爱团”则在西藏日喀则特校,通过红色经典阅读、红歌演唱等活动,厚植学生爱国情感与集体精神。
深耕健康服务,用专业守护民生福祉
聚焦“一老一小”健康需求,团队们精准发力,提供专业服务。老年与成人康复领域,“心之翼”走进南京4个社区,开展双心健康科普与红歌疗愈;“青松康伴·银龄守护”深入7家养老机构,做老年衰弱筛查、推广乐韵健指操;“桑榆暖夕”在社区推广智慧康复仪器,为偏瘫、帕金森患者设计个性化方案;“心肺康复行”团队聚焦脑卒中患者,协助基层机构开展治疗,调研50余名患者后形成报告,直指资源不均、人才不足等问题,提出资源调配、校医联合培养等建议。中医康复创新领域,“康乐护航者”赴江苏省中医院(钟山院区),学习针灸、推拿等中医疗法及现代康复设备操作,探索“针灸+运动疗法”等中西融合方案,发现中医在疼痛缓解、言语障碍辅助等方面的显著效果。儿童康复领域,“愈苗成长营”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开展近1月临床实践,办趣味运动会;“朝阳康复”调研儿童康复家庭压力,助力构建“医疗+家庭”协同体系;“星语心愿行动组”在康宇中心用套圈、手工等游戏提升特殊儿童能力;“童声同行”在南京妇幼深耕听语障碍筛查与训练。基层与特殊儿童服务方面,“童心守护·陪伴成长”在扬州成长中心开展15天实践,以平视沟通等技巧破冰,总结趣味训练、分段教学等实用方法;“台光逐梦小队”在台州爱心机构开展7天服务,开设手语、黏土课,陪伴多课程助力特殊儿童能力提升。
推动多元融合,以创新架起共通桥梁
各团队创新形式,促进不同群体相融相惜。“星野知行”团队开展马术疗愈、团扇绘画等融合活动,推动残健儿童互动共融,让差异绽放独特光芒。“格桑花开融爱团”在日喀则特校,通过扎木念演奏、绘本阅读等活动,促进民族文化互鉴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“星融康护”团队带特殊儿童体验科技馆互动项目,引入虚拟技术辅助康复,以“科技+康复”模式拓宽融合路径。
从红色传承到健康守护,从多元融合到科技赋能,康复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为笔、爱心为墨,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“实践出真知,服务显担当”的青春答卷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拓展实践平台、深化实践育人,让更多康复学子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,提升综合实践能力,用专业力量助推我国儿童康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。(文/袁怡 王雪梅,图/康复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,编辑/王雪梅,审核/吴冠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