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七月,“微光筑梦”支教团的课程正在金丝峡镇中心小学火热进行中。在课程模块“新时代科技小先锋”里,团队成员们带领同学们一起蒸窝窝头、造小船、做书签,在趣味实验中探索科学密码,在趣味故事中感悟红色精神。
文化传承——窝窝头里的“奋斗精神”
“这些小家伙会吃面粉里的糖分,‘打嗝’放出的二氧化碳能让面团变大哦!”田魏依老师讲解了发酵的原理。随后,同学们将面团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,有爱心、月亮,还有星星,食堂里满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。在等待出锅的间隙,田老师讲述了革命年代红军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故事:“同学们也要学习红军不怕苦、不怕难的精神。”香气升腾,孩子们吃着亲手做的窝窝头,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,也体会了革命前辈们的不易。
回顾历史——“马兰纸”的“历史贡献”
课堂中,冯常鑫老师首先以延安时期华寿俊用马兰草造纸的故事开场:“当年,马兰草过去只能当柴烧或者搓草绳,华寿俊却把它变成了厚实坚韧的‘马兰纸’,解了《解放日报》缺纸的燃眉之急。”接着,学生们分组行动体验造纸的过程,先将废报纸撕碎、泡软、搅成纸浆;再将纸浆倒入纱网模具,轻压排水、点缀干花。经过晾晒后,一张张带着花草清香的再生纸诞生了。同学们在纸上画上五角星、写下革命诗词,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屈不挠、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。
梦想起航——航船模型里的“精神坐标”
杨挺余老师先讲了有关航船的故事,随后,同学们分组行动,旧报纸、纸板裁成船身,折叠、粘贴、上色,一艘艘小巧的“航船”便诞生了。随后,杨老师又借“曹冲称象”的典故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浮力原理。在激动人心的承重挑战中,同学们把“航船”放进水盆,一枚枚叠加硬币。看着自己的船稳稳承载起硬币,学生们欢呼雀跃。杨老师笑着说:“今天你们的船也载着科学梦想呢。希望同学们以梦想为帆,刻苦学习,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”。
三次实践活动中,团队成员们以生活化的实践为桥,让文化传承化作可触可感的体验,成为青少年心中跃动的青春力量。(文/杨挺余 王雪梅,图/微光筑梦支教团队,编辑/王雪梅,审核/吴冠磊)